近日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《一诺无悔》,讲述临危受命的
廖俊波是“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”,他的事迹观众并不陌生。英雄楷模如何走进荧屏、打动观众?克己奉公、清正廉洁的形象如何艺术化再现,才能获得共鸣和说服力?
《一诺无悔》用生动的细节做真实事件、真实生活的构架,让艺术表现和历史真实得以统一。分寸的拿捏,尤其考验编导表的艺术功力。完全纪实,虽然有了纪录片式的感动,却缺少了故事的可看性。情节虚构过多,又会偏离传记人物题材的创作初衷。
编剧明白“再”现与“表”现之间的区别,前者偏向纪实,后者注重艺术感。而艺术人物的塑造,不仅是将新闻报道中的事迹还原出来,更要呈现一种精神的真实力量,呈现其逻辑动力和情感动力。
主创特别善于在细节处做文章,在点滴中沉淀力量。剧中,廖俊波的枕头被子一直放在车子的后备箱,妻子
细节一一铺展,廖俊波克己奉公、勤勉刻苦的作风,在自然而然中说服了观众。
画面、灯光、布景也是细节的一部分,一个个细节如同串起一串珍珠,折射廖俊波这位时代楷模的精神光芒。
廖俊波都市里的家始终是暖洋洋的黄色,整洁干净,墙面、门、家具都是暖色系,一张桌子,五副碗筷,父慈母爱,没有争吵。他在政和的宿舍也有朝气,明亮、不沉闷,一如主人身上始终奋发向上的气质。
在政和4年,廖俊波车行36万公里,一年365天有364天“在路上”。剧中大量运用运动镜头、快速切换画面,表现忙碌感。
他怕耽误时间,常在车上睡觉;他开会时拿笔记本记事,在办公室拿着笔记本计划事,在村子里认真听村民讲事,回到车上就认真记录……一幕幕看似微小的画面,有力表现了廖俊波对工作的孜孜以求。
该剧描写政和的变化主要依靠演员台词和实景变化。廖俊波上任初期是破旧的老式楼房,任职中期,是旧与新的交替,任职后期,野山坡上建起来的电商产业园窗明几净,红绿灯指引下的大街车水马龙。通过景的变化,观众看到了蓬勃发展、充满希望的政和。
《一诺无悔》就是这样,于细微之处勾勒人物精神。他一路披荆斩棘,无私地将经济发展的“薪柴”带给民众。这样的理想信念,是廖俊波人生奋斗的力量源泉,也是《一诺无悔》以情动人的原因。
以上就是【汇真影视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《人民日报评《一诺无悔》:于细微之处勾勒精神》的全部内容,希望大家喜欢。